“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”王維山:把健康帶給各族群眾
文章來源:石河子大學????發布時間:2021-06-01????瀏覽次數:23
記者:薄曉嶺
“穿越天山,行程二萬,兩周內輾轉奔波八地,完成6臺單髁,8臺全髖,15臺全膝……”這是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專家、國務院特貼專家王維山朋友圈的一條普通信息。黑白的X光片,奔走于南北疆基層的場景,看著單調而忙碌。自2016年起,王維山為南疆提供醫療服務的腳步就再也沒有停歇過。
把優質醫學資源帶到南疆
“提高基層醫療水平,是對群眾更好的服務”
第三師醫院醫生伊力哈木與病人交談時總是驕傲地說:“請您放心,我是石河子大學王維山教授的徒弟!”
原來,自2019年4月起,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開始托管第三師醫院,以優質醫學資源支援南疆醫療工作,王維山作為首批幫扶專家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“2016年,我曾隨石河子大學博士服務團走訪南疆,第一次實地了解喀什、圖木舒克、庫爾勒等地醫療工作現狀。這次點名讓我參與幫扶骨科,感覺時間緊迫、任務重大。”接到任務的王維山立即開始行動,等不及學校安排,自掏腰包買機票連跑3趟到三師醫院做實地調研。
“三師地處國家西部邊境,這里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90%以上,屬于邊遠貧困地區,醫療人才匱乏、醫療水平亟待提高。雖然此前我們醫院已經派出專家王勤章掛職三師醫院院長,每年派9個主治醫師掛職幫扶,但從醫療需求上講,三師或者說整個南疆對醫療的需求還是很大。”
緊鑼密鼓地調研后,王維山認為骨科在人事管理、分診接診、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,結合近年來本單位改革經驗,他迅速拿出了一套改革方案與院領導進行溝通,并于4月底啟動骨科改革。
他將兩個骨科合并成立為骨科中心,按照業務細化為關節組、脊柱組和創傷組,明確診療方向,制定配套門診、值班等一系列制度,并通過民主推選方式,投票選出了中心主任、各組負責人、大護士長。
王維山開始帶著大家在新模式下開展工作,首先是提高醫療水平。他為骨科建立了日常學習,有疑難手術就飛來現場教學。僅幫扶第一年,王維山就19次自費赴三師醫院,帶著骨科完成各類人工關節置換68臺,其中單髁置換、腫瘤假體置換、脫位膝置換、僵直膝置換、四型先髖置換、強直髖置換等手術都是醫院首次開展。在他的傳幫帶下,骨科的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,醫師伊力哈木掌握了關節鏡微創技術和脛骨高位截骨技術,醫師高立也很快掌握了髖膝關節置換術。
王維山帶著骨科做的第二項工作是“推銷”自己。因為醫院之前存在的問題,很多病人的就診首選并不是三師醫院。王維山手把手帶著醫療人員設計制作醫療服務宣傳冊,組建醫療服務隊到團場宣傳骨骼健康知識、常見病臨床表現與治療,用3個月的時間跑遍了三師所有的團場。
“我們帶著三師醫院醫生在團場做義診,讓百姓知道石河子大學與三師醫院之間的親密合作關系,提高團場百姓對三師醫院的信任度,逐步打開局面。”
醫療水平的提升使得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,骨科中心手術量大幅提升,僅關節置換手術量就從原先的每月2-3臺拓展到每月10-20臺,多項技術都填補了當地空白。
王維山還通過石河子大學將兵團繼續教育項目放到三師醫院,為南疆團場醫院和一些地方縣級醫院做醫務工作培訓,大家免費學技術的同時也了解到了三師醫院目前技術水平,增加了互信,逐漸打通了與基層單位的雙向轉診通路——重癥送上來、輕癥轉回去。三師醫院還安裝了手術轉播系統,讓更多醫護人員直觀地學習高級別的手術,增長見識。
8月,骨科改革完成的時候,往日門可羅雀的診室門口已經開始排起了長隊,冷清的病房也需要預約才能入住。骨科中心從內到外煥然一新,已經成為了三師醫院的優勢學科。
四十三團三連的患者帕它木·土遜2020年被三師醫院確診為右側股骨頭壞死。年僅44歲的她,已經被病痛困擾了20年,臥床不起,家境貧困讓治病成了一件難事。王維山在與三師醫院骨科遠程會診時得知了病人的復雜情況,到喀什為患者進行了手術并免除部分費用。已經能正常走路的帕它木,連連感謝石河子大學,感謝王專家拯救了她的生活,給全家帶來了希望。
對三師醫院的幫扶只是王維山服務邊疆醫療的一小部分。近年來,兵團第一師醫院、第三師圖木舒克人民醫院、第六師奇臺醫院和五家渠醫院、第九師醫院、第十師醫院等都是他的幫扶對象,義診、教學查房、技術指導,每次來去都是忙忙碌碌。
“我們每年還為南疆的醫務工作者組織3-4次集中培訓,這都是常規工作。如果有緊急病人,我們還會趕過去,帶著當地醫生一起研究病情、指導開展手術。我覺得提高基層醫療水平,是對群眾更好的服務。”王維山說。
想方設法幫助困難群眾
他是各族群眾的“好巴郎”
“骨科疾病在南疆的發病率很高,主要是中老年脊柱關節退行性疼痛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大家對骨科疾病認識不足,很多人勞作了半輩子,小病小痛就吃點止痛藥熬著,拖成了大病。基層醫院相關知識也薄弱,對科學診斷和規范治療不了解,無法進行治療。”王維山深深了解并理解患者所承受的痛苦。
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塔吉克族老人努加提·吾拉木艾達爾因雙側股骨頭壞死無法行走,已經臥床6年多,醫生多次建議進行人工關節置換,因家庭貧困未能實施。巴楚縣的維吾爾族老人布合力其膝關節僵直無法活動2年,也是因為家庭貧困沒能手術治療。三師五十團維吾爾族老人阿不都雙膝彎曲,每走一步都劇痛難忍,一聽到關節置換需要近4萬元費用,無奈放棄,繼續忍受病痛的折磨。
聽著這些老人艱難的求醫之路,看著他們因為貧困而忍受病痛折磨,王維山的心久久不能平靜。他四處聯系愛心企業求助,籌集了20萬元的人工假體,于2019年12月為努加提等6名家庭貧困的老人免費進行了關節置換手術。
聽到老人們完全康復、能夠正常行走的消息,他感到自己的責任更大了,把聯系愛心企業、慈善團體作為長期的工作,希望為更多的貧困患者爭取康復的機會。
“每年三四級手術400余臺,組建的老年髖部骨折綠色通道服務將多學科協診、加速康復、無痛治療等國際先進理論相融合,已經成為區域內品牌技術。”提起王維山,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同事們都贊不絕口。但在南疆這片土地,老人們只知道他是個好醫生,是他們的“好巴郎”。
如今,這個“好巴郎”正在為提高南疆群眾對疾病的認知努力著。“只有大家對疾病的認知提高了,才不會小病拖成大病,才不會為大病醫療費發愁,才能少一些因病致貧。”他帶領科室與南疆師醫院聯合,多次開展大范圍的科普活動,對居民義診、宣教。
實際上,王維山熱心關注的遠不止醫療工作。2016年起,他開始資助第八師一五〇團中學的維吾爾族孤兒蘇麥婭。除了每學期提供1000元生活費,他在每個節假日都聯系學生,鼓勵她努力學習。在蘇麥婭給王維山的信中,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“我長大了也要像叔叔一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。”
2017年10月,聽說第三師紅旗農場中學急需國家通用語言聽力訓練設備,王維山和科室人員進行捐助,購得30套語音播放器、1000冊圖書、40個籃球和足球送到學校,解決了燃眉之急。
2018年,王維山在和田墨玉縣進行了為期1月的基層醫療扶貧工作。這里的醫療條件差,患病老人特別多,他常常忙得忘記吃飯。一位衣著襤褸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,得知她是孤寡老人且生活困難時,他將身上僅有的600元現金拿給了老人。老人含著淚,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他道謝:“共產黨好,共產黨的干部好!”
2019年,通過王維山協調聯系,愛心企業在第三師資助了10名各民族的貧困大學新生,每人每年8000元,資助期4年。
2020年7月,疫情之后,他再次籌集20萬元的人工假體,在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為吐爾洪等6名家庭貧困的老人免費進行了人工關節置換。
做民族團結的榜樣
在結對認親中潛移默化教育學生
王維山不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,而且影響著家人、同事一起參與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動中。
每年,他都會組織骨科中心的同事們在石河子周邊20多個少數民族聚集的村莊進行義診,已累計完成200余場。他的愛人麻超主動去第三師紅旗農場中學掛職,與當地的維吾爾族鄉親結下了深厚的友情。他的兒子與同學葉森·木拉提一起學習、共同進步,多次獲得“民族團結美德少年”稱號。逢年過節,王維山都會去少數民族同事米娜、陳靈家做客,送去節日的問候。
2016年,石河子大學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暨“三進兩聯一交友”活動,他主動與護士學校護理學專業回族學生趙亞楠、維吾爾族學生阿依尼卡爾結為“親戚”,進宿舍、進食堂、進教室、家訪,發自內心地去了解、幫助、關心學生。家訪時不僅送去生活用品,還帶著結親學生和家人們一起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、黨的民族政策。在她們眼中,王老師是燈塔,是航標。
王維山帶著結對學生一起參觀軍墾博物館,觀看紀錄片《厲害了,我的國》,學習關于正確區分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習俗的相關文獻,參加各類文藝活動,讓孩子們感受美好生活來之不易,懂得了作為青年一代肩負的責任,自覺杜絕民族風俗習慣宗教化、宗教極端化,樹立崇高理想,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。
“王老師給予我們的關愛一點也不少于父母。”趙雅楠說。“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關心愛護著我。”阿依尼卡爾說。
王維山在結對學生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都不會缺席,幫助結親學生聯系實習醫院,畢業時送去特別鼓勵,分享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經驗,幫助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……在他的幫助下,骨科中心醫護人員的多名結親學生都找到了滿意的工作。
2020年突發新冠疫情,王維山主動請纓,擔任了醫院疫情防控醫療救治辦公室主任。在疫情最吃緊的2月,他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、吃過一次正常飯,不停地組織召開各類會議、修訂各種預案流程方案、開展了近百次現場調研、處理協調無數事項……“不忘初心,越是艱險越向前!”他是這樣要求自己,也一直是這樣做的。
王維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樹立了醫者的好榜樣。結對學生們表示,要像王維山老師那樣,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努力,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,做民族團結的模范。
這兩年,王維山忙著帶領著科室人員每年在南疆舉辦至少4期活動,每期1周,包括義診、科普宣教、舉辦學習班、手術指導、教學查房、疑難病歷討論、聯合慈善總會為貧困患者捐助關節等。
“脊柱關節退變性疼痛如果能早期發現,通過理療和針灸等方式就能解決。現在我們正在研究智能電子診療系統,希望能幫助基層的醫療人員更準確地診斷病情,提供初步治療方案。”王維山表示。